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深海沉积与环境研究团队在晚第四纪黑潮入侵南海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过去4万年以来黑潮在南海和开放太平洋的演化模式和影响机制,该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影响因子4.456,JCR一区)。
黑潮流经菲律宾东岸时部分水体经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东北部(以下称黑潮南海分支),向南海输送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对南海大尺度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和东亚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黑潮南海分支的强度和路径存在年代际和季节性变化,但对地质历史时期黑潮南海分支的演化历史及其控制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研究人员利用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地获得的高质量岩芯CS11孔,采用粘土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方法,重建了过去4万年以来黑潮南海分支的演化历史,发现黑潮南海分支与开放太平洋黑潮主轴的强度变化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赤道太平洋平均气候态(即类ENSO相位变化)是主要的影响机制,通常在气候偏向于类厄尔尼诺态时,黑潮南海分支强度增加,而开放太平洋黑潮主轴强度减弱,在类拉尼娜态时则正好相反。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黑潮动力学机制和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环流变异、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该项工作由青岛海洋所联合中科院地环所、海南大学、澳大利亚 Wollongong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并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联合资助。
图1研究站位及研究区地质背景图
图2 晚第四纪以来黑潮搬运强度变化及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