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古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碳埋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作者:裴理鑫 发布时间:2024-06-04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古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碳埋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中科院二区,TOP期刊)。
  河流三角洲在地球历史上对调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三角洲作为永久性碳汇的能力和控制因素仍不明确。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对渤海西海岸古黄河三角洲的一个年代鉴定完备的沉积钻孔(BXZK13)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埋藏评估。研究发现,自晚更新世以来,BXZK13钻孔的沉积环境因黄河和海平面波动的影响,经历了从潮滩沉积相到洪泛平原沉积、河流沉积、潮滩浅海沉积、前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改造层沉积以及三角洲侧缘沉积等七个沉积单元的演变。各沉积单元间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无机碳(TIC)的加积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三角洲前缘的平均加积速率最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BXZK13钻孔中的碳加积以TIC为主。然而,TIC的含量特征与黄河沉积物中TIC的含量特征显著不同,并且TIC与Fe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自生碳酸盐对黄河三角洲的长期碳埋藏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还发现,沉积速率是碳加积速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高含量的粘土和Fe含量增强了TOC的保存和自生碳酸盐的沉淀。值得一提的是,TIC浓度的低值与几次寒冷事件密切相关,化学风化指数与TIC呈正相关,这暗示气候变化可能通过调节自生碳酸盐的沉淀影响无机碳埋藏的动态。此外,研究进一步证实三角洲的长期碳封存速率远小于短期碳封存速率。因此,为了准确评估和利用三角洲的碳汇潜力,建议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长期碳封存和自生碳酸盐的作用。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长期碳封存的控制因素,对于评估三角洲在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A20558)、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急牵头公开竞赛项目(202302)、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LSKJ20220400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3MD060和ZR2022MD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E0109600)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DD20221775和DD20189503)的资助,以及海洋负碳排放(ONCE)计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