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蓝碳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作者:段晓勇 发布时间:2025-09-01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调查研究团队在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在国际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2024-2025年度影响因子12)上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Nonlinear Interactions: A DPSIR-Based Conceptual Model for Synergist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创新性的概念模型,为理解和保护至关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框架。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如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是全球公认的高效碳汇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该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变暖)和人类活动(如污染、围垦、水产养殖扩张)日益加剧的协同压力,导致其退化甚至碳汇功能丧失。面对这一复杂挑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了“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首次系统构建了一个能够解析多重因子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气候反馈机制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DPSIR模型)和创新监测手段(通量比、周期性指标),为全球变化背景下保护和恢复关键生态系统、最大化其净气候效益奠定了科学基础,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和沿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该研究成果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段晓勇研究员、印萍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共同完成,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1.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多要素耦合作用示意图


2.基于DPSIR框架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多要素耦合作用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