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沉积研究团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ignificant Decrease in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Lower Bengal Fan During the Last Sea Level Rise”为题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旗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上发表。
孟加拉深海扇是世界最大海底沉积扇,同时也是有机碳重要汇聚区。然而在末次海平面上升期间,孟加拉深海扇沉积有机碳汇的变化尚未得到充分评估。本研究对采集于孟加拉扇活动水道内侧翼的重力岩心进行矿物学、无机元素、总有机碳、碳同位素及木质素分析,重建了过去1.5万年以来沉积物与有机碳的来源及堆积速率。
研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堆积速率、陆源有机碳占比及埋藏效率在低海平面期(1.5万-1万年前)显著高于随后的高海平面时期(1万-2千年前),表明海平面升高时陆源沉积物与有机碳的供应量大幅减少。进一步评估结果表明,在全新世和末次冰消期全球深海扇的总有机碳堆积速率与埋藏效率均高于深海平原(水深>1000米)和上升流区域,意味着深海扇是有机碳保存的重要区域。本研究强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深海扇活动水道对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需要持续加强监测与调查。
上述研究成果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等学者共同完成,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