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团队在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潜力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近海封存适宜性评价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China’s Offshore Basins for CO2 Geological Storage”为题,在《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发表,进一步提升了该所在海洋地质碳封存领域的影响力。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托底技术保障。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CCUS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择正确的存储位置对于提高海洋地质封存容量、降低二氧化碳泄漏风险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构造地层圈闭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开展近海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结果有利于地质封存规划和相关对策措施的制定。
该研究构建了必要指标体系和关键指标体系,通过双指标体系耦合分析实现对中国近海10个沉积盆地的适宜性评价。其中,必要指标体系以“封存潜力”“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为核心,关键指标体系以“碳封存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和“钻井工程可实施性”为核心。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沉积盆地经历了裂陷期和裂后期两个地质演化阶段,发育多套储碳-封盖组合,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盆地为离岸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首选盆地,可为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较大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
上述研究成果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