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作者:胡邦琦、邹亮 发布时间:2025-11-21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深海沉积与环境研究团队对理解全球海洋钼循环及其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Revised Oceanic Molybdenum Isotope Budget from Deep-Sea Pelagic Sediments”为题,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钼及其同位素被誉为解读地球古海洋环境历史的指纹,但却因忽略对深海远洋沉积物钼汇这一关键环节的系统认知而难以准确还原其演化过程。该研究通过分析西太平洋深海远洋沉积物岩芯发现,这些广泛分布的海底泥巴才是海洋中钼最重要的氧化性汇,其每年吸收的钼通量高达1.52亿摩尔,是传统认知数量的两倍以上,且其对应的同位素特征(-0.09‰)明显偏重于铁锰结壳和结核(-0.70‰),这一发现刷新了深海远洋沉积物对海洋钼循环贡献的既往认知。

通过整合已发表的数据,科研人员修正了全球钼元素和同位素收支平衡模型,提升了基于钼同位素的古海洋学重建精度。该成果具有深远的古环境重建意义,意味着基于新模型重新评估地质历史数据后,以往的研究显著高估了全球性古海洋缺氧环境范围,这将推动对地球海洋化学演化史的重新校准与深层理解。

该研究成果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志兵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胡邦琦研究员、邹亮副研究员(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丁雪副研究员等人参与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