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态地质重点实验室

人才队伍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发布时间:2025-03-21

本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具备一批湿地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团队,培养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名、原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名。目前具备高级职称科研人员12名,中级职称科研人员3名,在研博士后2名,大部分科研人员具备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兼职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或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数名。

实验室主任简介:

(1)叶思源:1963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局湿地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1987年河北地质学院,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士学位。1998-1999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高温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2001-200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博士,2008-200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公派访问学者。1987-2001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2001至今在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首席科学家、站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美政府间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等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大地调项目余20项。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用发表的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培养中外硕博研究生25名。兼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欧洲湿地污染物动态与控制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编委和青岛市生态学会理事。2013年获“青岛市巾帼科技创新能手”称号;201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入选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于2020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人才,2021年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本实验室主要负责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工作,开展湿地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培养和指导研究生开展相关研究。

(2)裴绍峰:男,1981年生,博士,研究员,局湿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原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系,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得海洋化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获得海洋学与海岸科学博士学位及应用统计学硕士双学位。2012年底经“青岛市蓝色硅谷计划”引进入目前单位工作。

主要从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初级生产力、富营养化与营养盐污染等相关调查和研究。已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含SCI论文28篇),授权专利13项,培养研究生7名;荣获部级二等奖1项、局级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重点类)、海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近期在解决困扰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的C-14示踪技术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争议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在顶级期刊Deep Sea Research Part I上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近海藻类固碳、斑块聚集机制、水域富营养化的影响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认识,成果发表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等。作为副主任和副站长先后为本单位创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北方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并正在推进“局滨海湿地国际合作中心”的建设,为本单位与美国地质调查局、LSUWHOI等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关系。因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突出贡献个人”、侨联系统“先进个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地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审稿专家,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与《海洋地质前沿》等编委。

在本实验室主要负责湿地生态地质、碳循环、初级生产力与藻类固碳等学科建设工作,并协助实验室主任完成长期建设目标和实验室常务管理,培养和指导研究生开展相关研究。

实验室固定人员名单如下(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

流动人员(博士后、硕/博士研究生等)名单

实验室客座人员名单(国外专家/特聘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