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地质科普基地

科普基地构成板块

发布时间:2025-02-21
      基地拥有近5000平米的科普活动场所,包括800平米海洋地质科技馆,3000平米海洋地质样品库,600平米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200多平米研学专用教室和十余台套教学实验设备,以及移动科普平台“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能够充分展示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外业调查-地质样品保存-室内分析和模拟实验-综合研究”的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全链条,集中展现海洋地质学科特色和最新科研成果。

1.海洋地质科技馆

海洋地质科技馆(上图:福州南路园区;下图:蓝谷园区)

海洋地质科技馆分布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两个园区,福州南路园区300平方米的老馆始建于1994年,历经了3次大的改造和资料补充,目前正在进行升级改造。2021年,430平方米的蓝谷园区的海洋地质科技馆新馆正式启用。海洋地质科技馆是学生来基地参观研学的第一站。

2.地质石林

地质石林位于福州南路园区海洋地质科技馆关外,石林展示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大岩类的典型岩石标本,学生通过参观可对地质学产生基本科学认知。 

2 地质石林

3. 研学专用教室

为满足青少年研学需求,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福州南路园区200平米的学术报告厅改造成研学专用教室,用于讲授科普报告,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等研学活动。

研学专用教室

4. 海洋地质岩心库

新的海洋地质岩心库位于蓝谷园区,分为常温样品库和低温样品库,总面积6800平米,其中用于科普展教的区域有2000平米,样品库主要对海洋地质钻探获取的各类岩心实行永久性存储,同时开展岩心共享、岩心分析、岩心研究等综合性岩心科学探索。

4 海洋地质岩心库

5.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0年,总面积5500平米,用于科普展教的区域有760平米。科普活动期间,实科技人员会讲解科普展板,展示把可燃冰样品及相关仪器设备,演示可燃冰分解燃烧实验,向社会大众普及可燃冰知识,宣传我国水合物调查研究重大科技成果。

 

水合物实验室

6.自然资源部滨海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站

自然资源部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形成了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一站三点的格局,建成已野外观测为核心,以“湿地地质演化与气候变化”“生态水文与预测模型”“生态地球化学与碳循环”“湿地修复与开发利用”为四大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平台,2019年观测站正式进入自然资源部野外站序列。欢迎公众到滨海湿地野外站进行科普参观和研学实践,了解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

图6 湿地野外观测站

7. 科学考察船

“海洋地质七号”是一艘近海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排水量620吨。海洋地质九号是一艘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调查船,总吨位5178吨。入列伊始就承担了向社会公众传播海洋科学知识的重任。靠港期间适时向公众开放,接待大中小学生上船参观、研学。作为移动的科普平台,如果条件允许,在海上执行调查任务期间,可通过卫星网络与陆地观众做船岸互动科普活动。

7 “海洋地质七号”“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