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快讯
近日,在“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图技术标准专题研讨会暨项目阶段成果交流会上获悉,项目组编制完成了14个专题图的作者草图及编图细则,并对编图范围内的重大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交流会上,项目组各课(专)题负责人汇报了项目资料收集情况、研究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重点围绕编图标准进行讨论,在水深地形网格间距、陆岛重力异常改正、磁力数据使用、地球动力学表达内容、新构造时代界定等方面形成了统一意见。
据了解,“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包括“中国海-西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300万)”和“中国管辖海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100万)”两套图件,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1:300万水深-地形图、地势图、重力异常图(陆岛改正)、均衡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构造纲要图、地球动力学图、新生代盆地分布图、典型剖面2条和1:100万水深-地形图、地势图、地球动力学图、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图、新构造地质图等共14个专题图的作者草图。
其中,中国海-西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300万)分南北两幅,编图范围分别为:2°N - 26°N / 105°E - 150°E和21°N - 42°N / 117°E - 148°E。这一范围大致从中国东部南部沿海,经中国管辖海域,向东一直延伸至第二岛链。在这套图件中重力异常图(陆岛改正)属于一种创新性图件,所谓陆岛改正的重力异常即只对测点166.7km范围内的陆地和岛屿部分进行完全布格改正,对海域部分不进行任何改正。
目前,中国管辖海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100万)在第一阶段(2003年-2010年),共编制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表层沉积物分布图和区域构造图五种专题图件。第一阶段成果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中“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于2013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而“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也即将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将编制水深-地形图、地势图、地球动力学图、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图和新构造地质图五种专题图件。
刘光鼎院士和张洪涛参事参加了会议,并就图件编制提出了希望。其中,刘光鼎院士强调,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都离不开海洋,这些学说都是从海洋中发展而来,新一轮的编图以“块体构造学说”为指导思想,要特别注重大洋中的地球物理场。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李四光、黄汲清、李春昱等人都承认,中国在前寒武纪就已出现陆核,经过古生代、中生代的变格,形成现今的大地构造格架,这是一种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观。“块体构造学说”的动力学机制仍未解决,希望通过此次编图,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以海洋为出发点,提出能应用于中国大陆的观点。编图是一项基础工作,集中力量解决中国的问题,为国家地质找矿战略作出贡献。
大范围的深入交流,为海洋地质编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会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都感到获益匪浅。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航空物探遥感研究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局机关、青岛所以及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