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方向:
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与大陆架中心,全力推进我国海岸带地质研究与管理工作,开展海岸带与大陆架地质战略研究,建设海岸带野外地质科研基地,为海岸带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技和政策支撑。
重点学科方向:
-海陆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
-全球变化记录及其应对机制
-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价与监测
-沉积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
重点科研项目:
1. 海陆相互作用和海岸带地质灾害研究(2011-2020年)
跟踪国际海陆相互作用研究前沿,集成我国海陆相互作用和海岸带地质灾害研究成果,补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我国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和海岸带地质灾害基础理论研究,以海岸带地质过程为主线,分析海陆地质作用过程、规律和地质记录,开展我国海岸带沉积体系形成演化、陆海通量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综合分析海岸带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演化规律、触发机制和减灾防灾对策等。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 大河三角洲的源到汇转换器效应及河流入海物质跨陆架搬运机制研究;
- 中小型入海河流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源-汇效应研究;
- 河口低氧区地球化学作用及地质记录研究;
- 海岸带和陆架地质碳埋藏能力研究;
-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研究;
- 海岸带地质灾害分布、属性及触发机制研究;
- 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试点与示范
2. 海岸带基础地质与重点经济区地质环境编图 (2012-2020年)
全面收集、整理、汇总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的资料和成果,进行海陆资料整合和综合研究,应用数字化编图方法,综合编制海岸带及邻域1:25万综合性基础地质系列图集。开展重点经济区地质环境特征集成研究,编制重点区1:10万专题性地质环境专题图集。利用三维巡航可视化系统展示陆海地质环境结构特征及其应用性成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3. 典型中小入海河流河口动力沉积地貌与环境本底数据调查 (2013-2017年)
本项目为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主要目标是为适应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海陆相互作用、全球变化响应等科学研究工作,系统获取我国典型中小入海河流河口区的自然本地情况和基础科学数据,在整理历史调查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补充调查,构建数据库和共享信息系统,对公众提供服务。选择全国不同纬度、不同流域、河口环境具有代表性的中小河流,如鸭绿江、辽河、滦河、椒江、瓯江、闽江、韩江、南渡江等,系统收集和整理河口近岸各历史时期的河流水文泥沙、河口动力、地质、地球物理、地形地貌、沉积物、悬浮体、水体化学等基础调查和监测数据,补充开展代表性河口野外调查、监测、取样和样品分析测试,编写代表性中小河流河口调查研究报告,编制河口动力沉积地貌和环境本底基础图册,构建中小河流河口动力沉积地貌本底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4. 全国浅海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 (2011-2012年)
开展我国浅海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条件研究,以单个沉积盆地为研究单元进行适宜性评价,编制我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图件。选择适宜盆地,以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为研究单元进行适宜性评价,圈定出盆地中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远景区,编制盆地级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图册,为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提供地学依据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