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九号”南海海试日志(六)
作者:中国矿业报记者 李 平
发布时间:2020-10-27

在大海中漂泊了几天的“海洋地质九号”今天终于要回到深圳停靠码头了,在茫茫大海上,看不到城市的楼宇,只有前呼后拥的海浪一波接一波的拍打过来,内心总是有一种不太踏实的感觉。夜晚站在船头,欣赏大海上当空的皓月,根本找不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意。此时,更加能体会到,诗和远方,那不过一种意境,过日子总得生活在现实中。待搭好舷梯,绑上固船的缆索,记者下到地面,试着在这几天没有亲近的陆地上走了几步,反而有些不稳实了,有些鸭子走步的姿态,两条腿也不敢并得太拢,生怕一不小心就向哪边歪斜,眼瞅着船泊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而陆地反倒在摇晃,还有一点前后波浪般的上下起伏。几天的海上颠簸,可能脑还没有回原路。海洋地质九号是凌晨往回赶的,今天海上风不大,没有前几天那风高浪急的汹涌。记者心想,我们在大海上已经被风浪虐了几天了,也该对我们释放一点温柔了。据了解,这次在深圳泊港,除了把一些已经在大海上测试过的海洋探测设备运回陆地存放外,还要搬一些新的设备上船,再根据近期的气候和海况,准备下一步的海试。

昨天下午,船上突然响起警报,船上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一个个拿着船上配置的应急装备向船的后部赶,根据船长的指令,所有人迅速赶到二层甲板的指定位置,排好队报数,此时几个船员迅速换上阻燃阻热消防服,打开消防水阀,拿起灭火器,迅速进入“火灾”目标舱室。隐患消除后,各人立马回到各自的房间,这时警报再一次响起,每一个人都穿上了各自房间配置的救生衣,手上拎着个袋子,里面装着的是水上保温用的救生服。
这是当天的一次消防演习和水上弃船演习。江泽世船长告诉记者,这次演习是按照实战状态下进行的。因为大海上行船,真正发生火情或其他安全状况,首先得依靠船上的人自救,加上这次海试的,除青岛海洋所外,还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其他海洋设备公司的工程师,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出海,一旦碰到特殊情况,总得有一些应急防范行为和防范措施,所以十分必要组织这场演习。尽管这只是一场演习,不过江泽世船长特别提醒,没有到毫无办法、救援无望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弃船,比如轮船失火,船上所有的隔板都是比较厚的钢板,烧来烧去能把钢板烧到哪去,不可能达到融化的熔点,但如果船上装载有大量的化学品,一旦失火会产生大量的毒气,这种情况下当然得弃船。

演习结束,大家又聚集到船尾的底层甲板上忙碌起来,一个个还在对着出现异常的光电缆伤脑筋,这种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的事,是非常令人头疼的。头天已经为此忙活了一天了,找不出这条光电缆病根所在,第二天上午又接着查找原因,依然让人悻悻然,这种看似有头绪实际找不到头绪的事,太伤神了。懒得理那茬子事由着它去吧,又不甘心,这种欲罢不能的滋味实在很不好受。“海洋地质九号”本次海试首席科学家杨源告诉记者,为防止出现异常的光电缆引发非正常事故,或者在故障排查过程中诱发火灾隐患,头天晚上,已经派人在甲板上彻夜值守。说来也怪,折腾了两天两夜,昨天晚上十点多,一度出现异常的光电缆恢复了正常。晚上11点多,记者准备下到三层有点事,在楼梯口碰到了正往五楼赶一脸笑眯眯的杨源,从他此时的神色,记者感受到了一定有好事发生。他告诉记者,光电缆异常情况消除了,不过还得等回到深圳请专业人士用专业设备进一步检测确认,然后重新制作连接深海可移动平台的接头。10月27日上午9点半,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已经安全停靠在深圳蛇口太子湾码头。不过,尽管这样,但本次海试工作并没有结束,待一些新的海洋调查设备上船后,将择机再次向茫茫的南海启航。

海洋地质调查是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卫星遥感等各种手段探测海底地形和地貌、地质构造、海底沉积物组成和分布、地球物理场及海底矿产资源的统称,是一种多学科、多手段、多期次、多比例尺的地质调查行为。几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所有活动,包括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运输、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国防建设等,都离不开海洋地质调查。而海底探测装备,就是我们海洋地质调查的工作利器,这就是海试工作的意义。总有一些人,总会让我们想起;总有一些东西,总得让我们去守护。茫茫南海,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资产,我们得走近南海,亲近南海,摸清南海,爱护南海,让中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在当代中华的繁荣盛世沸腾起来,让这代中华儿女在这片神奇的蓝色国土上舒展出波澜壮阔的灿烂光辉。“海洋地质九号”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来吧,全体中华儿女,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手牵手,串起来,大家一起共同守护祖先留给我们的蓝色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