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

发布时间:2013-09-16

 

    中国是个既不贫油也不富油的国家。不贫油,是说中国拥有较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年产量已近2亿吨;不富油,是和俄罗斯、美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等富油国相比,中国的油气资源比这些国家少得多,而人口又多得多,中国自产的石油天然气远不够用,现年进口量已超过2亿吨。

    自中元古代以来,各地质时代中国均有油气生成,但由于后期构造的严重破坏,元古界、古生界和三叠系的海相油气主要赋存于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多旋回叠合盆地。这3个地区构造相对稳定,遭受后期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海相层之上都有巨厚的陆相沉积层的覆盖,使其中的油气得以保存。在中国,中、新生代多为陆相沉积,油气主要赋存于大、中型和少数小型沉积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在海域的新生代盆地之中。从空间上讲,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分为大陆和海洋两个区域。大陆西部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酒泉等盆地;中部有四川、鄂尔多斯以及海拉尔、二连等盆地;东部有松辽、渤海湾、苏北和江汉等盆地。海上油气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几个区域。

    中国的油气地质已有多部著作论述,最新的一部是王金琪先生的《中国油气地质特征》,主要论述大陆油气地质。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是我国海上油气地质的一本最新著作。

    本书第一作者戴春山先生是一位资深石油地质学家,他积40余年之实践,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的这部著作,把基础地质、石油地质和评价技术结合起来,系统总结了中国海域油气地质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见解。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根据我国海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丰富的油气地质勘查资料,针对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和多旋回叠合盆地呈有序排列分布的特征,把处于同一板块位置上、成盆机制相同或相关的一组盆地称之为盆地群。将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划分为渤海湾裂谷盆地群、黄海裂陷盆地群、东海弧后裂离盆地群和南海盆地群,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北部陆缘和南部陆缘裂陷盆地群,西部走滑盆地群,南缘和东北部前陆一裂陷盆地群。对比分析各盆地群的油气地质特征、油气远景和勘探方向后,作者认为,渤、黄海盆地为多旋回叠合盆地,具多套烃源岩系和复合含油气系统,新生代大陆裂陷(裂谷)阶段是主要成盆、生烃和成藏期,可形成与断裂密切相关的复合油气聚集带;东海盆地弧后裂离和挤压频繁交替是成盆和成藏的主控因素,新生代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烃源岩是其重要特征,形成挤压背斜一断块成藏组合和较单一的含油气系统;南海盆地处于大陆离散边缘,新生代是主成盆期,以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持续稳定沉降是主要特点,一般形成较单一的油气系统,在南部裂陷和前陆盆地形成三角洲相和生物礁相的大型油气田群。作者还特别指出,南黄海盆地和四川盆地虽然同位于扬子准地台之上,但二者的油气地质条件却很不相同,埋藏史和成藏条件都有重要差异,不能等同视之。

 

    在评价技术方面,作者把盆地建模和盆地模拟组合成统一的大型评价系统,并始终贯穿和融入专家分析和人工干预界面,充分体现了石油地质学家在盆地早期评价中的经验与智慧,提出了在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评价技术。

    在总结中国海上油气勘查历史之后,作者深有感触地正确指出,深入细致、全面的石油地质研究,高素质的地质学家在油气勘查战略决策和勘探方向的选择上,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年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珠江口和东海陆架盆地,首钻井至发现井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珠江口盆地从1975年开始油气调查,到1979年珠5井首获工业油流,仅用了5年的时间;东海盆地从1974年开始调查,1981年打第一口探井(龙井1井).1983年即在平湖1井发现工业油流。另外,大庆油田从19558月开始踏勘,到19599月松基3井出油,只用了4年多一点时间。这都得益于对地质、物探资料的精确分析,高素质地质学家的深谋远虑、高超的决策和指挥艺术。事实雄辩地证明:高水平的地质学家在相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可以有重大发现;相反,低水平的石油地质“匠”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尚处于勘探开发的初期,资源潜力很大,南海的南沙群岛海域,更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相信戴春山先生等著的《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的出版,将对今后中国海上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和早期资源评价以及盆地的石油地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热烈祝贺该书的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纪舜

    2010. 10. 18

 

 


/span> 

上一篇:地球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