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年初,国发[2006]4号文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向世人昭示着地质矿产工作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倍感欢欣鼓舞的春天。
海洋地质工作是整个地质矿产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权益,调查海洋矿产资源,改善海洋地质环境服务的重任。国家为此投入了巨资,海洋地质工作者也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为了总结我们在执行若干海洋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和海洋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也为海洋地质知识宝库中增加积累,2001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立了《中国海洋地质丛书》编委会,组织编写出版了《海洋地学前缘》等专著一套共五册。那时候编委会就意识到随着海洋地球科学的发展,必将会有新作陆续问世,而使丛书形成系列。这一点在编委会主任、老所长刘守全研究员撰写的“编后记”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这次,我们又编辑出版了由莫杰研究员等编著的《地球科学探索》和由戴春山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海域及邻区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分别作为《丛书》之六和之七。这既是新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丛书》的承前继后,是海洋地质工作不断发展的标志。我们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好传统,继续发扬。通过系列丛书,展现我国海洋地质事业不断前进的铿锵脚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洋地质事业就像奔涌不止的大海波涛奋勇向前,海洋地质工作者必将在这个舞台上顽强拼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姜玉池
2006年8月20日
序二
《地球科学探索》是莫杰研究员继《海洋地学前缘》之后的又一本大部头的作品。在编著的过程中,他嘱我为本书作序,我踌躇了。在犹豫中,我从头至尾拜读了全书的初稿,被作者的耕耘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思虑再三,一者我与莫杰研究员相识、共事、相知多年,对他的为人、学识和文笔赞赏有加,盛情难却、勉为其难吧。再者我认为这本书既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书,也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科普读物。它的读者群是包括了专家和大众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我有责任推介这本书,遂甘冒矢石写下这篇文字,权以为序。
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因此,我并不想就本书的内容评头论足,一则缺乏底气,二则那是读者自己的事。我只是想写写编著这样一部作品给我们的启迪。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作者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执著、非常认真的有心人。试想,如果没有几十年孜孜以求的收集和整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要汇聚这些资料谈何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地质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界定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要研究地球的起源必定要从天体演化入手,不了解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我们将失去最大的资源宝库。人们在形容一件事难度很大时往往比喻为难于上青天,而实际上入地和下海的难度绝不亚于登天。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研究天体和地球所形成的理论和资料其数量之大如汗牛充栋。要从这些资料中分拣出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并把它加工成精品,这中间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躁,真正需要的就是科学和老实的态度。这本书的问世,说明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奉献给读者的是用1%的灵感为红线贯穿了99%的心血和汗水编织而成的一件作品。我以为,这也是科学工作者所应当用以自律的品德和标准。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斯言是哉。我还认为,前所未有的是创新,综合集成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这本书并没有太多作者个人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归类集成。但它提供给读者的却是一道丰盛美味的大餐。而这种综合集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和营养也是空前的。最近全世界都为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新生产世界最大的A380巨型客机惊叹不已。没有创新,没有高新技术,很难想象怎么能使这样一个长73米、高24米、总重540吨,双层可搭载乘客555人的庞然大物在天空翱翔。但是这个“巨无霸”是由众多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在全世界能够生产它所需要的零部件的工厂何止千百个,但是能把这些零部件组装成A380飞机的却只有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这就是综合,这就是集成,这就是创新;它也由此在人类航空文明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普及科学知识事关提高国民的素质,因此科普工作也是科学家份内的事。这本书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向公众传输更多的地球科学信息。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地球科学也还存在着数不胜数的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和实践是化解这些谜团屡试不爽的醍醐之浆。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好动与不满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的祖先编织的“嫦娥奔月”、“悟空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美丽的神话传说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传说和想像的东西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在这个拼搏的过程中,地球科学工作者承担着特别重大的责任。我们必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和智慧搭建进步的阶梯,勇于攀登。我衷心期待在攀登的队伍中能闪现更多熟悉的身影,在攀登的进程中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 刘守全
2006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