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地质学

发布时间:2013-09-16

 

    20017月,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通过的《阿姆斯特丹全球变化宣言》指出,“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中发生的自然变率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的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这表明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地球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日益突出,环境科学应运而生,并获得迅速发展。地球环境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组成的完整体系。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边缘学科,在整个环境科学集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很多建设项目上马,水利、港口等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首先受到人们的关注,促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学科较早延伸到环境领域。文革时期,正是国际环境科学迅速发展时期,而我国科技发展却处于低迷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环境问题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被并列为全国地质工作的两大任务。20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推动下,

灾害地质调查研究在全国普遍展开,成为环境地质的先行领域。一些大型工程、地下水开发、城市建设出现环境问题都提了出来;部分区域性、专门性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也开始进行;同时我国还积极响应和参加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正是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环境地质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沿海地区,尤其是大河三角洲和海岸带,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21世纪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依托和基地。河口海岸由于处于海陆相互作用地带,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流域下垫面的改变,入海水沙通量发生急剧变化,使三角洲、海岸带遭受海岸侵蚀、湿地减少等灾害;沿海

地区地下水污染、海洋底质污染等进程速度惊人;进入21世纪以来,河口三角洲、海岸带面临世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我国近海地处活动大陆边缘,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复杂,海浪、风暴潮等外动力也十分活跃,海底不稳定性因素和灾害地质因素多达20~30种,如果对它们了解不清,也将给全面开发海洋造成巨大损失。要使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海洋环境地质研究。

    任何科学都离不开“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模式。地质科学是以野外调查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生产、调查成果,必须不断地进行综合、概括。这是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几本“环境地质学”教科书,而区域性、专题性的专著也有一些,但为数不多,而区域性海洋环境地质专著就更鲜见了。

    刘锡清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海洋环境地质学》一书,系统总结了我国最近30-40年来海岸带和近海环境地质学调查研究成果,论述了我国海洋地质环境特征、存在的基本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海洋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途径也进行了讨论。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与许多学科交叉,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方法、理论体系。本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某些理论问题的探讨、环境问题的案例、章节结构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些值得推敲和改进之处。作为国内首次撰写这样一部海洋环境地质专著,无疑对我国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以及海洋环境整治工作,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宗裕

    2004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