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做好软硬件建设
2011年8月成立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中心,拥有主机房、配电室、终端室、监控室、数据处理与备份等功能区,占地300平方米,设了30个工位。在地调局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先后拥有了1304核的PC机群和IBM服务器、核心交换机以及3590磁带机等处理设备;服务器集群配备了具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功能的国际主流商业地震处理软件OMEGA2010(400个处理模块)、CGG GEOCLUSTER 5000(近300个处理模块)。此外,还配备了LANDMARK、JASON、GEOVIEW、PETROL、GEOFRAME、COHTEECH、PETROLMOD、STRAT等地震解释建模软件,以及MacRay、RacInvr、Tomo2D、Tomo3D等OBS资料处理软件等,可以胜任大宗地震资料处理任务。
精诚合作 促进队伍成长
先进的装备固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工作踏实、技术精湛、结构合理、负有责任心的专业技术队伍。目前,该中心拥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学位6人,并有在读研究生3人,在站博士后1人。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胸怀大局、不断创新。为了快速熟悉并应用各种处理技术,他们吃透基础理论,加班加点进行攻关处理;同时他们积极“走出去”参加培训,开阔视野。在中心试运行之初,开展了对“南黄海海域油气资源普查”项目的地震资料进行了试验处理,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斯伦贝谢组织的深度偏移安哥拉海上数据并行处理培训中,中心科技人员最终得到了最好的叠前深度偏移成果,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明确目标 赶超行业先进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该中心承担了多个国家专项单道和多道地震处理任务,累计处理地震资料工作量上万公里。工作任务虽然繁重,中心工作人员没有降低对质量的要求。目前,中心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海洋地震资料噪声压制、多次波衰减、高分辨单道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时间偏移、深度偏移、高精度速度建模等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技术体系;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构造解释、岩性反演、储层预测、圈闭评价、地震相沉积相分析、相干体、三维切片、三维可视化等地震数据解释技术体系以及OBS资料处理解释技术体系。在“南黄海海域多道地震资料处理”项目中,仅用时7个月,共完成叠加剖面、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测线各31条,处理总公里数为4639多千米。最终总结了一套针对南黄海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包括去噪、多次波压制、叠前时间偏移等系列技术。其中对噪音类型的识别到位,各种噪音压制方法合理,多次波压制采用了SRME、 域预测反褶积和高精度RADON变换等技术方法,处理效果理想。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本次处理后的剖面印支面以上波组特征清晰,有效反射信息丰富,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在部分剖面上获得了印支面以下的有效反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