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所科研人员在东海内陆架泥质体“源-汇”体系及沉积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认识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作者:丛静艺 发布时间:2021-06-28

最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The Holocene》发表题为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体“源-汇”及沉积演化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来自远端泥质体的新证据(Source-to-sink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ner-shelf mud belt and its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Holocene: New evidence from the distal mud belt)的论文。研究利用大量实测数据,综合收集的钻孔资料(1),分析了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体-体系及沉积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气候变化控制泥质体沉积模式的认识,对于理解泥质体的形成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世界边缘海泥质体“源-汇”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提供借鉴

根据稀土元素和粘土矿物的物源判别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泥质体南部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受沿岸中小河流及台湾物质的影响很小。将长江流域沉积物物源进行了精细区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上游和中下游流域沉积物对泥质体南部的物源贡献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全新世以来泥质体南部物源主要来源于长江上游,然而在距今50002500年前受印度夏季风减弱的影响,长江上游的沉积物风化剥蚀减弱,泥沙供应显著减少,造成泥质区北部低沉积速率,此时泥质体南部物源也更为偏向于长江中下游。而在此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加强,导致冬季沿岸流增强反而携带了更多沉积物南下,直接体现在泥质体南部出现较高沉积速率(2)。因此,研究认为在距今50002500年前沉积速率分布呈现出的一边高一边低的类似于跷跷板的模式与长江上游沉积物供给减少和东亚冬季风增强导致浙闽沿岸流强度增加有关。


1 研究区


2 泥质体沉积速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