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快讯

973课题“构造地质过程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控制”取得显著进展

来源:海洋区域地质室 作者:孟祥君 发布时间:2014-08-14

日前,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典型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其成矿机理”下设的“构造地质过程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控制”课题组获悉,经过两年科研攻关,该课题已取得显著进展与成果。

 

据课题负责人张训华研究员介绍,过去近两年的时间内,课题组在资料收集、整理、处理与解释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针对冲绳海槽的地壳结构、地壳性质和构造演化开展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依据新的调查资料编制了冲绳海槽地区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T)异常图。二是结合二维地震剖面资料确定了研究区的岩浆岩分布和断裂展布特征,重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并编制了相应的图件,为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及热液活动研究提供了构造背景。三是建立了冲绳海槽新的构造演化模式。以鱼山-久米断裂带为界,海槽中-北段的张裂始于中中新世,并逐渐向东迁移;海槽南段形成始于晚中新世,其演化过程受台湾碰撞造山作用和加瓜海台俯冲拼贴的共同作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发生抬升剥蚀,更新世以来进入快速张裂阶段。四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培养了博士生2名,在站博士后2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2名;课题发表文章8篇,其中SCI检索5篇,中文核心3篇。

 

据悉,该课题作为项目五课题之一于2012年得到科技部批准立项,年限为5年,2013年正式启动。课题通过资料收集资料和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等方法,开展冲绳海槽及马努斯海盆两个典型弧后盆地的构造地质过程和地层结构的研究,揭示构造地质过程对热液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为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和评价提供依据。

 

 

冲绳海槽构造演化模式

 

冲绳海槽南部构造演化图

访问次数 : 62
218681448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