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所首次带领中学生践行滨海一线研学科普活动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作者:王文娟 发布时间:2017-06-16
   
    6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技人员,带领二中地球科学社会同盟社团的35名师生开展了滨海一线海洋地质学研学科普实践活动。  
  
    本次科普实践主要考察了市南区汇泉湾、崂山区中国水准零点观测站和石老人海岸三个有代表性的站点。科普团队首先来了到汇泉湾海岸,孔祥淮研究员讲解潮间带及地形,引导同学们探究潮汐成因,他和两位同学组成地月太组合,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相对位置和产生大潮、小潮的关系,并引申出潮汐涨落规律,农历、阳历计年法等知识。王忠蕾助理研究员给大家介绍了海滩剖面,使大家了解了海水浴场从陆向海的四个地貌沉积带和地貌特征,海滩沉积物的物质结构、组成和来源。 
  
    “汇泉湾是一片袋状海滩,袋子两边漂亮的红色把手就是花岗岩”,构造地质专家徐扬博士娓娓道来,给同学们讲解地球演化历史、地球的结构、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等知识。他捡起散落在沙滩上的石块作为手标本教同学们野外观察和命名岩石的方法,红色的颗粒是钾长石、鳞片状有珍珠光泽的是云母、有油脂光泽的颗粒是石英等等,听着他的讲解,同学们纷纷拿起脚下不同颜色的岩石碎块仔细地观察。 
  
    在中国水准零点观测站,孔祥淮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水准零点的由来,让同学们了解到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相对于其他海域来说,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小,水流流速较缓慢,水面相对平稳。因此我国一直把黄海海平面定为国家海拔基准面,全国所有海拔高程都是以位于青岛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为基准测量计算出来的,引发了同学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在石老人海岸,梅西博士介绍了浪蚀平台等海蚀地貌的成因,用科学的语言阐述了“石老人”的故事。“石老人”是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午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破碎的岩石被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一块形态如老人形象的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引发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最后,密蓓蓓介绍了海洋的地形地貌类型,她告诉同学们,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也有高山、平原、深沟峡谷等地貌单元,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让人类更加了解海洋,她特别介绍了测深技术发展历史,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原理以及多波束测深在奥帆赛赛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二中带队教师表示地球科学社会同盟社团的学生们对地球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研学旅行同学们在专家讲解和引导下,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地理和地质现象,思考现象背后的地球科学问题,增强了对地球科学的感性认识,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青岛海洋所海洋基础调查工程副首席张勇博士表示本次科普实践活动锻炼了科普专家队伍,将总结经验,继续完善,打造精品科普项目,更好地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研究项目服务地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