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所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技术攻关带动上半年工作圆满完成

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 作者:徐华宁 发布时间:2018-08-10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数据处理中心2018年上半年各项处理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五个地质调查项目的地球物理资料处理24000余千米,在工作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攻坚克难,解决了诸多制约资料处理解译质量的技术难题,按时、保质保量提交了一批成果数据供各项目综合研究使用,为各项目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了保障。

一是开展了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浅地层剖面数据处理。处理完成浅地层剖面测量数据6012千米。针对原始资料有效信号较弱,多次波、随机噪音、异常振幅干扰等噪音严重,反射信号因水浅而导致反射同相轴不规则抖动的特点,处理过程中同时解决了海洋地震数据多次波压制与陆地地震数据静校正两个难点问题。结果证明处理流程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较好,剖面地震反射特征能清晰刻画浅部地层沉积结构及构造特征,浅部断层、河道、浅层气发育边界与声学响应具有很好对应关系。

二是开展了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多波束资料处理工作。处理完成渤海湾西部海岸带地区地形地貌多波束处理工作量为5069.5千米。根据数据特点需要对测线拼接带进行拼合处理,对错误数据进行删除滤清,以保证成果可信度和海底地貌特征精度。处理综合利用船只吃水改正、潮汐改正、声线折射改正、调差改正等方法,解决声速数据不足、部分测线在中央波束水深数据畸变、双探头采集系统造成的中央波束区匹配不好的问题,并将曲面滤波、平面调差等平滑方法与手工编辑交互调整,获得调查区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各种微地形地貌特征(如沙波)、局部异常(如疑似沉船)等特征明显。获得了渤海湾等重要港湾工程区精细地形地貌。

三是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查地震数据处理工作。处理完成24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1507千米。基于野外采集参数特点,处理重点解决了“多道采集方式的单道成像”技术问题,构建“超炮集”进行速度分析技术,解决单道数据存在时差导致同相轴跳跃降低成像精度的问题,极大提高成果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处理结果表明,在震源激发频率较高的条件下,BSR以增强反射体的顶面出现的特征非常典型,成果数据满足区域天然气水合物识别要求。识别出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凸显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BSR特征,为研究典型海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高分辨率、高保真和高信噪比的成果数据。

四是开展了东海油气资源调查二维多道地震数据处理工作。对东海520千米多道地震资料进行了重处理。处理过程重点关注噪音压制、多次波衰减,以突出有效信号,提高资料的信噪比,主要在提高低频端的成像质量、速度分析、信号增强等方面加强试验以选择合理方法和参数。获得的成果剖面在信噪比、同相轴可连续追踪、波组活跃度、断层可辨认度等方面提高明显,满足地质解释需要,达到了预期处理目的。针对中生界的地质解释及油气资源预测需求,获得了成像质量改善的地震资料,重点改善了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中生界顶、底界面连续性,提高断点断面的清晰度和中生界内幕反射质量。

五是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三维地震与浅剖处理工作。完成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工作量为8000千米和参量阵浅层地震剖面3000千米。多道地震处理重点解决了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电缆姿态不稳定引起的反射同相轴不规则扭曲、记录起跳时间跳跃、导航数据不规范、短排列数据叠前偏移等问题,获得了三维成像数据体,突出BSR和浅层地质构造,明确研究区水合物成藏模式,圈定天然气水合物空间分布。这一处理项目的完成也标志着我所具备海洋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能力。参量阵浅地层剖面处理在获得高质量浅剖反射数据基础上,基于纯数据驱动技术(利用属性数据而不考虑地质影响)对浅表异常进行识别和划分,发现与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相关的海底浅部异常。

据悉,我所数据处理中心主要承担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单道、浅剖、多道地震、单波束、侧扫、多波束和重、磁数据)的处理,为其他业务部门的生产、科研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数据处理中心秉承“服务安身,质量立命”的宗旨,在完成处理项目过程中重视技术积累,坚持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导向,加强与用户沟通,最大限度满足我所的发展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近两年来,我所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处理软、硬件配置、处理技术能力、人员构成都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处理技术能力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可提供数据处理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基本能满足我所地质调查研究需要。